推广 热搜:

长大后最有后劲的孩子,背后总是站着这3种爸爸妈妈

   日期:2025-08-12     来源:www.tianpie.com    浏览:556    
文章简介:让家不成为束缚孩子的枷锁;让家是孩子绽放的土地。让家是孩子训练翱翔的天空。

让家不成为束缚孩子的枷锁;让家是孩子绽放的土地。让家是孩子训练翱翔的天空。

少些言语,少些约束,适合放下,你会发现孩子会回报给你超乎想象的惊喜。


现在,“鸡娃”已然进步成为当下的主旋律:

一岁上统感,两岁学英语,三岁学书法、画画……

鸡娃鸡到最后才发现,真的出色的孩子,拼的是自驱力。

自驱力强的孩子,学习自觉,有后劲,无需天天耳提面命地督促。

就算刚开始成绩并不突出,甚至有的笨拙,也能在后面弯道超车。

而没自驱力的孩子,就像“学酥”,只有使劲“捏”着才成型,一旦放手,立刻垮掉。

其实,孩子的好奇心和对学习的热情是天生的。

在0-6岁期间,他们无需管理和强迫,也能在懵懂中掌握行走、着装、涂鸦等等。

过多干涉,反而会抢夺孩子手中的方向盘,让他们心生抵触,进而失去自信心和自驱力。

为了一时的好成绩而破坏孩子的自驱力,实在得不偿失。

不做下面这3件事,就是在保护孩子的自驱力。

1

不让唠叨破坏孩子的大脑

姐姐是小学班主任,她曾和我推荐班上一名男生不想上学的案例。

这名男生成绩虽不拔尖,但一直稳定在班级中上游,并且性格开朗,在班上非常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

但自从孩子母亲结束外地务工的生活,回家专程照顾儿子起,状况就发生了变化。

多科老师发现,孩子上课变得爱走神,喜欢低头搓橡皮、抠手指,情绪低迷了不少,成绩也有所退步。

直到在一次母亲和孩子都在场的交流中,姐姐发现了问题所在。

姐姐刚一开口问孩子,是否近期遇见了困难,孩子母亲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你有哪些想法就讲出,不要在心里憋着。”

“你天天就只有一件事——学习,你如何还学不好呢?”

“我也没要你出人头地,但学习的事情你得自己放在心上啊。”

“……”

母亲的一波输出并不严厉,但话说得密,内容又提供不了实质帮助,孩子在旁边插不上话,情绪也眼见得烦躁起来。

在姐姐的安抚和调解下,孩子才说源于己内心的感受。

“母亲的话不少,她完全不听我怎么说,也不在乎我的感受。”

“一点点小事,她都要拿来大做文章,说我一通。”

“一样的话,翻来覆去说不少遍,真的非常烦。”

大家常常感觉“唠叨”是在表达爱意,但学者吴伯凡指出:

“唠叨”其实是在说一种没对象感的话,看见什么怎么说,没任何选择性。

唠叨对孩子的最大不良反应,就是伤害还未发育成熟的大脑,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愈加多的研究表明,大脑中的前额皮质和自我控制能力息息有关。

14岁以前的前额皮质就像是豌豆公主,对重压特别敏锐,一旦遭到威胁,就立刻掉线。

长此以往,大脑习惯于逃避重压,就不再想同意学业和日常的挑战。

试想,一个被唠叨声持续刺激的孩子,他的大脑一直疲于应对情绪上的波动,他还如何专注地考虑眼前的数学题呢?

相反,另一个在平静温和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就算起跑慢了点,但他有一个未被破坏的大脑,他就有足够的精力专注应付眼前的困难。

2

不将我们的焦虑传染给孩子

曾在网上刷到过一个视频,一个女生一边哭,一边声嘶力竭地问父亲:

“我已经写完作业了,我已经把我的事情做完了,我玩有哪些问题吗?”

父亲被问得瞠目结舌,只好说:“没问题没问题,你可以玩一会。”

但立刻就补了一句:“但你不可以玩太久。”

女生的情绪瞬间爆发,哭着说:

“我9点就睡了呀,你什么时间看我玩到半夜?”

“你天天给我那样大重压,让我认真学习,长大做这做那,你一个人如何什么都办不到!”

生活里,像视频里父亲如此的人不在少数。

有些父亲职场失意,为了孩子不重蹈我们的覆辙,或许会给孩子的课余时间塞满补习班。

有些母亲对孩子的学习没有办法,会硬逼着孩子吃不少让他讨厌的食物,由于那是她表达爱的唯一通路。

如此的孩子一方面疲于应对爸爸妈妈的失去控制和焦虑,一方面又要集中精力去学习新生事物,自驱力自然会大优惠扣。

谷爱凌可以说是自驱型成长的典范,这与她母亲谷燕的松弛感是分不开的。

谷爱凌从小爱爬树,她不会由于害怕孩子摔伤而阻止。

谷爱凌不喜欢叠被子,她只不过嘴上嗔怪,并不向女儿发难。

谷爱凌从小兴趣广泛,偶尔也三分钟热度,但谷燕从不剥夺孩子的探索乐趣。

而谷燕自己呢,本身就活成了女儿的榜样。

她一路从北大读到斯坦福,从科学家转型成为企业高管。此外,还是一名滑雪教练。

所以你看,当一个人对我们的生活有超强掌控力的时候,自然就无需通过控制孩子来释放我们的焦虑。

大家并不是要成为谷燕,才有资格培养出有自驱力的孩子。

做到“不需要我们的焦虑惩罚孩子”,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每当大家想要纠正孩子时,可以问自己:

是孩子真的错了,还是我在焦虑?

是孩子让我失望,还是我对自己没信心?

放下让孩子去试错,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3

不以“为你好”阻止孩子独立

媒体人周奕君曾说:“孩子和父母的角色一直错位的。”

当了爸爸妈妈将来,大家都太想把我们的生活经验全部传授给孩子。

初衷是好的,却全然忘记自己还是孩子时,多么期望爸爸妈妈可以让自己做主。

大家都曾对孩子说过如此的话:

“点小份的,大份的你吃不了。”

“选这个颜色的衣服,它更衬你的肤色。”

“学这门兴趣班,它对你升学更有帮助。”

这类温和的劝告,初衷是让孩子少走弯路,其实也剥夺了孩子自己体验和决策的权利。

大家总想着,孩子得大一些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却不知,放权越早,孩子其实成长得越快。

曾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一名15岁的初中女孩报名参加一套线上课程,培训老师发现孩子母亲是唯一没进群的父母。

没父母的监督,小女孩照样认真听讲,积极做完作业。

而如此一个自驱力最强的孩子,来自于一对敢于放权的爸爸妈妈。

孩子学龄前,父母就让她自己选择上哪所学校。

父母会为孩子耐心解答:

什么学校的操场更大?

什么学校的老师愈加平易近人?

什么学校的饭菜更美味?

就算有的许害怕,孩子还是做出了生活中第一个要紧的选择。

上学时,母亲看到优质的课程,也会发给女儿,但至于是不是报名,母亲则完全尊重女儿的意愿。

看上去放羊式教育,实则让孩子提早试错,提早进步。

你看,当大家把选择的目的当作是「收成经验」,就没了对「选对」的执念。

生活终究不会一帆风顺,与其为孩子扫清所有障碍,不如让他一个人在风浪中掌握扬帆。

一项针对9-21岁少年的判断力测验结果显示:

14-21岁的孩子在判断力上得分基本一样,而9岁的孩子得分也只不过稍低而已。

这并不意味着9岁孩子的判断力更低,只是由于他们缺少肯定的实操经验。

有一句话是如此说的:失败带来经验,足够多的经验带来成功。

只有舍弃以“做对”为目的,鼓励孩子不断试错,才能让孩子不断收成小的进步,进而独当一面。

4

保护孩子的自驱力,将控制感还给孩子

其实,孩子的自驱力并不是源自他做好一件事的客观能力,而是相信自己可以做好一件事的信心。

想要保护孩子的这份信心,就得学着把成长的控制权还给孩子。

就像《觉醒家庭》里说的那样:

让家不成为束缚孩子的枷锁;

让家是孩子绽放的土地。

让家是孩子训练翱翔的天空。

少些言语,少些约束,适合放下,你会发现孩子会回报给你超乎想象的惊喜。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