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赞美的真诚与虚伪
赞美的花言巧语
赞美并不是花言巧语。只不过花言巧语的赞美,总是会让孩子感觉爸爸妈妈不真诚,觉得爸爸妈妈虚伪,从而使孩子对爸爸妈妈产生反感甚至厌恶,自然也就很难同意爸爸妈妈的教育了。
我的一个学生,过去跟我抱怨她的母亲“虚伪”,理由是她母亲常常用花言巧语讨好她。
这个学生曾跟我描述过发生在她家的一件事:
那一天,这个学生由于一道数学题做不出来而烦恼,最后她去问有本科学历的母亲。
“母亲,这道题如何做?”女儿把数学课本递给母亲。
母亲看了看题目,皱着眉头想了很长时间,可能也做不出来。但碍于面子,她没直说不会做,而是把球踢给女儿。
“这道题嘛,你再仔细想想,这一节课中学的什么定理、公式可以用上?”母亲启发女儿说。
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我想不出来。”
“你非常聪明、非常出色的,肯定能想得出来。我女儿是哪个啊?是一个天才啊!你瞧你物理、英语学得那样棒,唱歌也非常不错,数字就更不在话下了,什么题目都难不住你的。”
母亲的夸奖,让女儿感觉有的不自在,由于她虽然感觉我们的数学成绩还可以,但更不是最好的,而且她感觉自己也绝不是什么天才。
“你再给我提示一下。”女儿需要母亲。
“我就不给你提示了。你非常聪明,我感觉你非常有数学天分,只须动脑筋好好想想,就会比较容易解出来的。”母亲继续一边点头,一边看着女儿说。
这个时候,女儿已经不耐烦了,母亲的赞美让她感觉别扭。
女儿生气地伸手夺过了书:“你不帮我解题不再计较,真虚伪。”转身就进了我们的房间。
适度的赞美
赞美就像糖,适度地吃,孩子会感觉甜,会留给他美好的回味,但吃多了,孩子就会感觉腻。
赞美并不是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赞美,总是会让孩子感觉爸爸妈妈不真诚,觉得爸爸妈妈虚伪,从而使孩子对爸爸妈妈产生反感甚至厌恶,自然也就很难同意爸爸妈妈的教育了。
所以,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赞美要适度,而不要用花言巧语一味地赞美。
真诚的赞美
小松12岁的时候,曾和父亲有过一次失败的对话。
那一天,老公下班回到家后就倒在了沙发上,或许是累了。
“小松,过来帮我捶一下腿。”父亲懒洋洋地吩咐正在看电视的小松。
小松已经是大孩子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只须爸爸妈妈一吩咐,就会屁颠屁颠地为爸爸妈妈跑前跑后,那时他会感觉帮爸爸妈妈做事非常有收获感。而目前,小松已经没了这种感觉。
父亲抬起头,发现小松一动不动。
“小松是个孝顺孩子,是个懂事的孩子,也是我喜欢的男子汉……”父亲的嘴上像是抹了蜜。
没等父亲说完,小松就说:“父亲,你是把你的甜言蜜语当钱花,买我的服务吧?”
“你如何能这么说话呢?我是真心夸你啊,你真的是个懂事的、孝顺的,也是让大家喜欢的孩子啊。”父亲急忙说。
小松没理会父亲。
“小松捶腿可舒服了,我目前还记得你小时候给我捶腿的感觉,真是比按摩师的按摩都管用。来,再让父亲享受一下你的超级服务!”父亲继续“引诱”小松。
小松被说动了,开始靠过去给父亲捶腿。
过了一会儿,小松小心翼翼地向父亲求证说:“你真感觉我非常懂事,你真的非常喜欢我?我捶腿真的非常舒不舒服?”孩子都爱听好话,期望听真诚的好话。
“还行吧。”这一次,父亲慵懒地回答小松,不知是否真累了。
小松停下手,嗔怪地对父亲说:“原来你那些都是谎话啊。真没劲!”
父亲也有的不开心,说:“你不想给我捶腿不再计较。看你的电视去吧。”
小松真的生气了,不再管父亲,看我们的电视去了。
我也曾在一个电视节目中看到过类似的例子。
节目中的女主人公正在筹备做饭,洗菜、择菜、炒菜,忙得不可开交。
12岁的女儿在书房里看一本小说《花季雨季》。母亲想让女儿帮助摘菜,就招呼她说:“闺女,过来帮个忙,帮我摘一下这类韭菜。”
听说是摘韭菜,女儿非常不乐意,她最不想摘韭菜了,感觉非常费工夫。于是,她回答母亲说:“不要。”
这位母亲像是讨好女儿似地说:“闺女是个劳动能手,摘菜摘得也非常干净,我最喜欢你帮我干活了。快点吧。”
女儿了解母亲说得并非真心话,于是继续看她的小说。
见女儿没动静,母亲又说:“我闺女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爸爸妈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这话让女儿反感,她心里对母亲说:还拿我当孩子子呢,你不就是要让我干活吗?嘴上说的却是:“妈,我在看书呢,活儿你一个人干吧,反正大家吃饭晚一点也没关系。”
见“请”不动女儿,母亲无奈地叹了口气,自己动手摘起了韭菜。
真诚的赞美才有效
以上这类赞美,可以说是带有某种目的的赞美,是一种花言巧语式的赞美。
假如仅为了讨好孩子,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才去赞美孩子,就容易变成不真诚的花言巧语,这种赞美对孩子一般也起不到用途。
只有客观、真实,没任何目的的赞美,才会让孩子感觉是真诚的,也才能真的触动孩子的内心,勉励他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