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陪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孩子自觉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劲,一到学习就开始磨蹭、拖延、注意力不集中,有点时间就想着玩,不会主动学习……
这类表现,总结起来就是由于缺少内驱力。
什么是内驱力?简单来讲就是内部驱动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况或紧张状况,表现为推进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内驱力强的孩子,不管有没外在奖励,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收获感,遇见困境和挫败的时候,也不会随便舍弃。
而那些缺少内驱力的孩子,则表现得十分被动,抗拒学习,持续性差,过程中容易产生挫败感,自暴自弃。
著名企业家埃隆·埃隆马斯克曾在演讲中说:
“让人忧虑的是今天孩子学习和进步的动力,几乎全部来自外在重压和奖励。结果是他们既不会有宏伟的目的,也不会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如此的将来我都不想去想象。 我相信只须有足够的内驱力,普通的孩子也可以获得非凡收获。”
爸爸妈妈教育孩子,非常重要的不是灌输常识和道理,而是激起孩子的内驱力,让他走上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道路。
具体来讲,父母要做好这四件事:
01
和谐、温暖的成长环境是首要条件
依据马斯洛需要理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进步的过程,只有那些低级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的人,才容易走上自我达成的道路。
这样来看,满足底层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孩子才会到达自我达成的需要层面,考虑自我价值,追求自己的健全。
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爸爸妈妈的伴随和关爱,或是爸爸妈妈关系不和、家庭环境紧张纷乱,他就会把很多精力放在探寻爱和安全感上,不可以全身心地探索世界、进步自我。
有的孩子在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那里得不到尊重,自尊心受损,他们就没心考虑虑认真学习的事,而是第一想着通过各种方法维护我们的自尊心,常表现出不听话、叛逆。
因此,想要孩子专注于自我成长,父母第一要给他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成长环境,爱孩子、关心孩子,尊重和支持孩子,让他在家庭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除此之外,也要关心孩子的学校生活、同伴关系,遇见问题准时陪他一块解决,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班级、同伴中。
02
警惕过度的“外驱力”
为了督促孩子学习,很多父母会用各种“外驱力”,容易见到的有:
给孩子非常大重压,逼着孩子学:常跟孩子灌输“我和你父亲这么辛苦,你考这么差,对得起大家吗?”“不认真学习,以后找不到好工作”……
给孩子布置很多的学习任务,严格督促,紧盯着孩子,不允许孩子偷一点懒。
奖励与惩罚:背一首诗就能吃零食;两门课都考到95以上,每一个周末可以玩一会儿手机;不好好写作业,就不去游乐园……
用这类外部动力,最初可能成效明显,但时间长了,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葡萄牙的一项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发现,即便是刚刚上小学的孩子,内驱力和外驱力也能给他们的成绩带来显著影响。
实验结论表明:
小学一到小学四年级时,内驱力越强,成绩越好,二者高度有关;
一到小学三年级时,外驱力与成绩不有关,对成绩无明显影响;然而到了小学四年级时,外驱力变成负有关,即体验到更多外驱力的孩子,成绩会更差。
当外力过强时,孩子领会不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在一段时间里可以被推着前进,然而一旦外力减弱或消失,就会立马被打回原形。
无论是我在求学年代,还是成为教师后,看着一批又一批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其中都不乏一些学生,初高中被老师、父母管得非常严,到了大学的宽松环境里,就一下子失去了学习动力,自制力非常差,没目的、荒废学业,整个大学生活浑浑噩噩。
因此,在孩子刚升入小学时,父母可以对孩子的学习多上点心,通过拟定规矩、陪孩子写作业,培养好的学习态度。
但伴随年级的升高,父母应该尽可能降低用外部动力,重点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和收获感,有益于激起孩子的内驱力。
03
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
有的父母看重孩子的学习,就一门心思扑在孩子的学习上,干预、管控不少,以为盯得紧、管得严,孩子成绩就会提升。
这类父母忽略了自主感的重要程度,结果总是适得其反。
自主感,就是孩子感觉到能自己决定一些事情,这是激起内驱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进步理论觉得,孩子需要进步自主感,假如没进步好,就会否定自我价值,从而自我怀疑。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感,爸爸妈妈就应该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给他机会做一些决定,也就是大家一般所说的“自主权”。
假如父母平常一直根据我们的想法安排、决定孩子的学习时间、学习任务,孩子没自主权,就会致使两种结果:
第一,孩子感到厌烦,产生逆反心理,故意和父母对着干,抗拒学习;
第二,当孩子多次尝试后发现我们的话语没分量,我们的想法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一种无助感,觉得自己控制不了事情的走向和结果,内心失去活力,对学习缺少热情。
没自由,自控就无从谈起。
只有父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孩子自己选择和决定,并承担相应后果,孩子才能掌握独立考虑,并自发地调整行为,了解对自己负责。
拥有自主权的孩子,会感觉到我们的力量和价值,做起事来愈加积极主动。
04
04
帮助孩子树立目的
在多项范围获得杰出收获的埃隆·埃隆马斯克曾说:
“对我来讲,我要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尽我的所能使这个世界变得愈加美好,这是我想做的事情。 我想改变世界,期望可以尽我的努力,创立一个新世界,使大家享受生活,这是我想做的事情。为此,我不在意冒险。”
正是在这种强烈目的感的引领下,他一直内驱力十足,比常人多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也从不怕失败。
很多高考考试成绩优秀,进入211、985大学的学生,当高考考试、成绩、排名等外面原因消失的时候,开始找不到内心的动力了,他们自称“废物”,没学习的劲头,什么也不想干。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将这种心理状况称为“空心病”。其实就是一种目的缺失的表现。
诗人叶芝所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想要激起孩子的内驱力,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孩子树立目的,考虑自己想要成为何样的人,找到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
曾看过一则视频,记录了一位父亲和女儿的对话。
女儿对父亲说,自己以后想当清洗工。换成有的父母,可能立马开始评价,甚至是嘲讽孩子的这一“理想”。
但这位父亲没如此做,而是温和地询问孩子缘由。
女生回答:“由于清洗工可以扫地,如此做大家的地球会变得愈加干净”。
父亲听完问道:“那你想当清洗工的话,你目前就要做到什么呢?”
女生认真地回答:“自己先做到爱干净,才能做到扫地。”
父亲最后耐心地引导孩子:
“做清洗工要非常勤劳,所以你目前就要培养勤劳的习惯。除去要勤劳以外,还要有非常大的力气,所以目前吃饭要积极一点。 做清洗工还要起得非常早,所以目前你是否起床的时候要自己起床非常早啊。 无论你将来想成为何样的人,你都要知道想成为那样的人,你需要哪种专长,你就要去训练自己那一方面的专长”。
我看完非常受感动,也十分赏析这位父亲的教育智慧。
帮助孩子树立目的,正是应该如此,在日常,父母多与孩子交流,知道孩子的想法,帮助孩子找到我们的兴趣和热爱,循循善诱,鼓励孩子通过学习、努力,达到我们的目的。
除此之外,树立目的也不能离开丰富的历程和体验,父母要允许孩子尝试、犯了错误,通过切身的实践、历程提升认知,训练能力。
最后,父母还应当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通过广泛的阅读,孩子常识面更广、视线更开阔、思维更成熟,擅长考虑自我和世界,探索生活价值。
(图文来自互联网,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