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项关于儿童早期阅读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爸爸妈妈都在孩子3岁以前就开始给孩子念书了;爸爸妈妈给孩子念书的最佳选择和孩子对童书的爱好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对有肯定理解力的孩子来讲,故事更有吸引力;爸爸妈妈给孩子念书的时间越多,孩子想自己看书或玩书的时间也越多;大部分爸爸妈妈都期待着媒体能给他们推荐合适与孩子共读的好书。由此可以看出,亲子阅读给孩子带来的巨大影响。
和孩子一块共读培养孩子阅读习惯
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花婆婆方素珍提出,阅读力其实代表了国家的竞争优势,在很多世界指标性的评比中,国民阅读能力一直是被列入评比的要紧项目,这样来看国家越看重阅读教育,国民的阅读能力越好,国民的整体素质就越高,国家的竞争优势自然也提升。所以远了为了国家,近了为了孩子,大家要和孩子一块共读。由于阅读不是天生的,是透过模仿而学习。其实早期阅读的定位不是让孩子学习多少东西,追求什么结果,而是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享受念书本身。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她介绍,在台湾区域,小学校都实行分级分区阅读。一般低年级(包含婴幼儿园)读绘本,中年级读桥梁书(文字为主,图为辅),高年级读少年小说。学校在树上开设阅念书屋,铺建绘本步道等方法为孩子们塑造一个轻松阅读,快乐阅读的环境,而故事母亲走进校园,巡回讲故事,又使阅读成为全民性的活动。
婴幼儿接触图画书有助培养想象力
目前父母在儿童阅读方面有个误区,就是让儿童早识字、多识字,觉得只有看有字的书才是阅读,其实在婴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多让孩子接触一些图画书,才更有益于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方素珍表示,现在父母在孩子婴幼儿园教育过程中,过多偏向技能教育,期望孩子更多地学习音乐、美术等才能,而忽视了阅读习惯的培养,但阅读像一服中药,它对人的改变不是立竿见影的,但会调理人的五脏六腑,叫人变得愈加健康向上。
她觉得,美好的图画书不只能挖掘孩子对艺术的刚开始赏析,还有益于儿童的智能进步的多样化,不只限于语言和数学逻辑,至少还包含空间、音乐、肢体、人际交往、内省、自然察看。此外,父母和孩子一块推荐图画书还可以帮助孩子打造完善的人格,为一生的幸福打好精神的底子。
亲子阅读让父母享受和孩子念书的过程
方素珍称,从共读的形式上看,亲子共读可以是大人读给孩子听,也可以是孩子读给大人听,也可以是大人读给大人听,也可以是孩子读给孩子听,也可以是自己读给自己;除去读的形式,还可以有表演、图画、手工、实验等等多种形式,要紧的是,大人与孩子一块享受这个过程。因此,从广泛的意义上说,亲子共读可以理解为大人与孩子一同推荐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
就拿本周六在西安边家村工人文化宫举办的花婆婆讲故事活动来讲,方素珍将会和现场的爸爸妈妈一块和孩子们享受念书的乐趣,爸爸妈妈在和孩子一块看书的过程中,要从生活习惯,行为规范,情绪疏导,价值观等透过一次次的共读,自自然然地就传递给孩子好的观念。用童话说故事的童书,像电影一样,一页一页的图把故事串连起来。她建议亲子共读从绘本开始最轻松,学龄前的婴幼儿虽然不会自己阅读,但会享受其中的乐趣,反而有较多的时间阅读;学龄后,自己独立阅读的能力增强,但课业重压和学习的事物增多,如看电视,上网,就会流失一些阅读的时间。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杜娟采写
建议
爸爸妈妈朗读故事让孩子阅读
那样,父母怎么样和孩子享受共读的乐趣呢?
方素珍建议第一父母要掌握布置阅读的环境,譬如把书放在随手可拿的地方,但可需要看完放回固定的地方;要有充足的光线,舒服的椅垫或椅子,让孩子感觉那个地方就是看书的地方;看书的地方可张贴有关海报,图片或放置与书有关的布偶,让孩子一看就会想起那本书进而想阅读;在睡前阅读,较能专注,且能够帮助安慰情绪,能帮助孩子入睡。
第二,父母要亲密地搂抱孩子,或坐在旁边共看一本书,可以用接龙说故事,改编故事或演出,爸爸妈妈朗读故事,让孩子阅读,互相讨论或由孩子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来享受阅读的乐趣。值得注意的是,共读后,不必急着讨论感想,强迫会有重压;父母要察看孩子表情,就可感受孩子是不是喜欢。应让孩子从容自在地吸收,沉淀;遇见适合的生活情境时,可以找有关的书本共读。
至于怎么样为孩子挑选图画书,专家建议最好从孩子的兴趣点为孩子挑选书,爸爸妈妈要先熟知书中的情节,说起故事时才会打动孩子,假如加上音效和生动的表情,会更吸引孩子。
解释说明:
亲子共读又称亲子阅读,是指在家庭中大人与孩子一块阅读。除去核心的阅读活动外,亲子阅读可以从选书的时候开始,一直到读后的交流,形成一个选书-念书-聊书-再选书-再念书的循环立体的过程。
花婆婆方素珍老师介绍:
台湾儿童文学作家,现任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长,也是大家人教网小语平台上大伙熟悉的花婆婆。台湾辅仁大学教育心理系毕业,作品以诗和童话为主,现致力于婴幼儿文学创作。曾获洪完善儿童文学奖、杨唤儿童诗奖、国语日报儿童文学牧笛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