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历史复习|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日期:2025-08-09     来源:www.dlipro.com    浏览:424    
文章简介:【解释说明】 1.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上的先进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随着着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即达成社会的转型过程。
历史复习|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解释说明】

1.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上的先进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随着着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即达成社会的转型过程。

国内的经济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政治近代化始于戊戌变法。

2. 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倡导借助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类官员被叫做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为代表。

3、产品输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到外国市场倾销,获得收益。

4、资本输出:帝国主义为获得高额收益对外国贷款和投资。主要方法有: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

【常识脉络】

近代化早期探索: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有志之士开始了救国道路的探索,中国的近代化由此开始。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则是对政治规范变革的探索。

民族危机的加剧:经过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一波波的屈辱感触发了中国民族意识的增长。

【基础过关】

第4课 洋务运动

(领导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

1.目的:洋务派倡导借助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代表人物:

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时间:
19世纪代到代中期;

4.口号:自强(前期)、求富(后期)

5.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从19世纪代起,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兴办新式教育: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京师同文馆),翻译外国科技书本;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3)创办民用企业:从19世纪代起,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4)打造新式海陆军:陆军组建新式洋枪队;海军:建成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6.评价:

(1)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近代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进步性: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肯定的抵制用途。

(3)局限性:因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权势的挤压,它没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7.失败的根本缘由: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没改变封建规范

8.启示:学习西方,不只要学习一流的科技,还要学习一流的政治规范和思想文化。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1、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日本为达成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时间:
1894-18

3.爆发:丰岛海战:
187月,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4.经过:

1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叶志超逃跑。

2黄海大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200名将士为国捐躯。

3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牺牲;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杀害两万多中国人。

4威海卫战役:丁汝昌为国捐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结果:清政府战败,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签订《马关条款》。

2、《马关条款》的签订18,日本马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影响:《马关条款》使外国侵略权势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瓜分中国狂潮

1.导火线三国干预还辽:《马关条款》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舍弃辽东半岛,日本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2.表现:列强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权势范围(时局图);美国提外出户开放政策。

第6课 戊戌变法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经过

1.公车上书:

(1)背景:
18春,《马关条款》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2)经过: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需要拒和、变法、迁都。

(3)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组织掌握,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图强,推进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影响最大的报刊:上海的《时务报》(梁启超)和天津的《国闻报》(严复)。

3.百日维新186月11日至9月21日

(1)开始标志:
18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2)主要内容:

3、结果:失败。变法触有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刘光弟、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就义前曾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4、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5、意义:戊戌变法有益于中国资本主义的进步,有益于科技的传播,有益于具备新思想的常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有哪些用途,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6、变法失败是什么原因:

(1)客观原因: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

(1)客观缘由:顽固派权势强大,维新派力量薄弱。

(2)主观缘由:资产阶级具备软弱性和妥协性;没充分发动群众,只依赖没实权的光绪帝;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6、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1、义和团运动

1.兴起:
19世纪末,山东、直隶一带。

2.进步:清政府为了借助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义和团,通过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方法,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到19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区域。

3.口号:扶清灭洋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又具备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同时也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4.结果:在中外反动权势的镇压下失败。

5.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能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

1.直接缘由: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

2.爆发:
19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3.经过:

1廊坊阻击战中,八国联军惨败,退回天津。

2攻占大沽炮台 ,慈禧太后对外宣战。

3在北京,清政府鼓励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4天津守卫战,与侵略军争夺老龙头火车站,并炮轰紫竹林租界。聂士成为国捐躯。

4.结果: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下令绞杀义和团。联军在北京屠杀、劫掠。

3、《辛丑条款》的签订

1.时间与签订国:19;清政府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

2.内容:

3.评价:《辛丑条款》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紧急的不平等条款。

4.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易错考试知识点】

1.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改革,而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如果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2.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

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是戊戌变法;

中国教育近代化序幕是洋务运动时创办的京师同文馆。

洋务运动创办的是民用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是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是京师大学堂。

4.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

5.八国联军中的奥指奥匈帝国,不是奥地利,当时还没奥地利

6.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款》的不是八国,是十一国,多了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三国

7.《辛丑条款》中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的一条是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8.中国近代前期被迫与列强签订的最紧急的不平等条款是《辛丑条款》,不是《马关条款》。《辛丑条款》尽管没割地条约,但巨额赔款与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严格控制清政府的规定,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常识整理】

1、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2、洋务工业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对比

3、中西近代化经历比较

4、帝国主义在华开矿设厂与今天招商引资的不同的地方:

本质不同:前者通过投资办厂掠夺中国的各种资源,破坏或妨碍中国经济的进步;后者是国内借助外资和技术进步民族经济

方法不同:前者是清政府被迫,后者是国内主动

影响不同:前者破坏了中国主权,导致了中国的贫穷落后;后者进步壮大了民族经济,提升了国内的综合国力

5、两次中日战争比较

6、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

7、不平等条款大全

专题文章:

部编版:八上历史《不平等条款大全》

部编版:八上历史《不平等条款记忆,只能助你到这》

【自我测试】

1、选择题

1、它打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大门,是中国最早的工业文明,具备里程碑式有哪些用途和意义。材料所评论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广州起义

2、 中国文武规范,每件事远在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可以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倡导此看法的派别是

A. 顽固派

B. 洋务派

B. 洋务派

C. 维新派

D. 革命派

3.18,英国获得了一项特权中国以后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英国人可以一体均沾。按此规定,英国可从《马关条款》中推荐的权利是( )

A.割地

B.赔款

C.办工厂

D.赎辽费

4.近代时期,外国列强发动多次侵华战争。其中,大规模波及山东境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此次战争致使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新亚洲霸主产生。触发当时在东亚区域角逐的英国和俄罗斯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角逐的契机,因此具备世界意义。该材料评述的战争是

A.鸦片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18有人写作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对联中的割地是指清政府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割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给俄国

C.割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给俄国

D.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先后向英俄等

7.先后向英、法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在承认列强在华权势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首要条件下,需要利益均沾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8.,国内第一艘国产航母进行服役,海防力量空前增强。国内海军近代化开始于(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9.陈旭麓说:常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由1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需要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

A.鸦片战争的炮声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款》签订

D.清政府腐朽统治

10.有学者撰文指出:
18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言政(学规范), 进而言教(学思想)的过程。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一同目的:( )

A. 向西方学习

B.巩固清朝统治

C. 救亡图存

D. 进步资本主义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虽然被慈禧太后抹杀了,但却为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对于其失败是什么原因,史学界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究和剖析,提出了很多不同见地的看法。

一种看法觉得保守派权势强大是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学会。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实权。西太后刚开始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我们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一种看法觉得维新派缺少经验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变革前对西方文化和规范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对西方的认识,也只不过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的见闻。康、梁以前都没在政府供职的经验,面对现实政治没太多的认识,也没运用过政治势力。

康有为虽然能把皇帝收买过来作为权力的法律来源,但他忽视了国家的真的权力是在太后手里。他急功近利,毫不考虑对变法别的人的影响,最后只能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

一种看法觉得保守者学会传统话语讲解权是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近代变革与保守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打造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真的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总是只有招架之功。

因为传统话语仍居主导地位,所以保守者学会着传统话语的讲解权,并依赖这种话语优势使自己居于道德、政治的优势地位而使变革者居于道德、政治的劣势地方和否定性境地,以此剥夺、起码是紧急削弱了变革的合法性,这也是中国近代变革的道路曲折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结合所学常识,指出拉开戊戌变法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公车上书

从材料关于戊戌变法失败是什么原因中,选择你认可的一种看法进行论证。

【参考答案】

1、选择题

11、材料题

公车上书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答案一:看法:维新派缺少经验是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理由:维新派对现实政治认识不足,缺乏运用政...

理由:维新派对现实政治认识不足,缺少运用政治势力的经验。维新派对西方文化和规范的认知非常肤浅。维新派没意识到的改革的推进需要实权人物的支持。维新派急功近利,不考虑变法对别的人的影响,激起多方面的反对。所以,维新派缺少经验是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案二:看法:戊戌变法失败是慈禧的势力所致使的。

理由:慈禧学会实权,改革派无力动摇其地位(或慈禧控制着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慈禧学会实权是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的主要原因。慈禧学会实权,有能力镇压变法运动。慈禧的势力是致使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